【天天时快讯】佘山山顶看星辰!123岁天文台关闭两年后将重新开放
来源: 金台资讯
2023-02-28 21:07:41

历时两年的大规模修缮,上海佘山天文台以及上海天文博物馆焕然一新,即将面向公众开放。那么,当初天文台为何没放在徐家汇而选择了佘山?来看上观新闻的报道↓

停用18年的望远镜修复完成


(相关资料图)

位于上海佘山之巅的上海佘山天文台,兴建于1900年,于次年正式建成。作为我国首座拥有大型光学望远镜的天文台,其“镇台之宝”是当时亚洲最大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曾被誉为“东亚第一镜”。自1901年起,该望远镜共拍摄了近7000张天文照片,包括最早的一批太阳、月球、星云、行星、星系等天体照片,并于1910年、1986年两次记录了哈雷彗星的回归。上海佘山天文台是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起点之一,2004年建成常年面向公众开放的上海天文博物馆。

它为中国早期天文学研究提供了许多观测照片和数据,也据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科研人才,是天文爱好者心中神圣的殿堂。在那个还在使用玻璃底片拍摄的年代,天文科学家就借助这台望远镜仰望星空,拍下了月球图片,其上,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清晰可见。而在望远镜的“职业生涯”中,曾拍下近七千张星体照片,记录了大量的天文事实。

玻璃底片拍摄相机

据介绍,经过上百年的风吹雨打,上海佘山天文台有些建筑已经“年老体迈”,出现破损、漏雨等情况。尤其是“镇馆之宝”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在江南水乡上百年的水汽侵润下,镜片遍布霉斑和水渍,各类机械锈迹斑斑,不得已于2005年停止了观测。

2021年,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对佘山天文台和天文博物馆启动了大规模修缮工作。除了对整体建筑进行完整的体检和维修,还对“镇馆之宝”进行功能性整体修复,使这台老望远镜成功“复明”。

佘山天文台1901年拍摄的首张月球照片

在修缮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的修缮,基础资料早已经缺失,望远镜的参数、机械结构等对于工程师来说,都是两眼一抹黑,只能重新进行现场勘测,一共有500多个小部件、200多个小组件,逐一进行勘测采集后再逐一修复,最后使这台老望远镜成功恢复了观测功能。

特制观测椅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上海天文台现已拥有1.56米光学天体测量望远镜、25米射电望远镜、60厘米激光测距望远镜、天马望远镜(65米射电望远镜)等一批观测设备。在科研领域,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早已不能胜任,但在科普领域却可以大显身手。恢复开放后,上海天文台将适时通过开展科普活动等方式,让公众亲身体验“东亚第一镜”的观星魅力。

天文钟

佘山天文台建设前的地形测绘

上海天文博物馆子午仪观测室

新制作的多媒体展项

与此同时,对上海天文博物馆展厅进行了更新,丰富了内容和展陈方式,对佘山天文台藏书室里的大量书籍、期刊和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挖掘。

目前,上海佘山天文台修缮的主体工程已经结束,再完善一些参观细节,完成验收工作后,就可以面向公众开放。

佘山天文台的前世今生

一座充满灵秀之气的山丘

佘山天文台的建立,先要从佘山的历史说起。在上海市郊的西南区域零星分布着一些残丘,大多由中生代火山岩构成,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就是松江境内的“九峰三泖”。

九峰在现今松江小昆山镇、佘山镇境内,呈西南、东北走向,断续起伏。依次名为小昆山、横山、机山、天马山、辰山、佘山(西、东)、薛山、厍公山、凤凰山。历史上习惯称呼为“凤、厍、佘、辰、薛、机、横、天马、昆”。九峰林木深秀,有众多的奇石名泉,自然风光秀美,加上历代名人的遗踪故迹,使每座山峰形成许多景点。

九峰胜迹历经沧桑,于今大多已湮没,现仅剩天马山、佘山等寥寥数处可供游赏。因此,海拔仅为97.2米的西佘山(东佘山海拔68米)在一马平川的上海地区显得更为稀奇,堪为一座充满灵秀之气的山丘。

康熙《松江府志》卷首峰泖图中绘制的佘山等“九峰三泖”

自古以来,佘山林木葱郁深秀,景冠九峰,每逢旅游季节,游客甚众。据宋代《云间志》称,古代有佘姓者居此,故名。佘山多竹,所产竹笋有兰花香味。据传康熙帝南巡,品尝了佘山竹笋后大为赞赏,曾赐名曰“兰笋山”。

佘山茂林修竹,苍翠葱茏。西佘山正山门沿途古木参天,枫杨、香樟、榉树等百余株,树龄都在百年以上。佘山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多名胜。据历代方志记载,佘山有“白云晴麓”“香溪古径”“罨黛旧园”“标霞峻阁”“昭庆幽居”“道人遗踪”“宣妙竹林”“征君旧隐”“慧日双衣”“洗心灵泉”十景。

1993年6月,国家林业部批准在佘山风景区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包括九峰地区所有山峰,控制范围为18平方公里,保护范围为29平方公里,共计4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6000亩,是上海市陆上唯一的以山林资源为主的旅游区。

天文台为何没有放在起源更早的徐家汇天文台

事实上,佘山天文台的建立不得不提徐家汇天文台和徐光启。

在中国,近代科学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当属明朝末期的上海人徐光启。他主持编纂的《崇祯历书》系统介绍了西方古典天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其中还出现了伽利略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后的一些天文发现。早期中国与西方天文学的联系基本上局限于历法编制。

提起中国现代天文学发展的源头,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紫金山天文台。确实,这是国人自主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天文台,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然而,按现代天文学建立起来的天文台,在中国起源更早的就是徐家汇天文台和佘山天文台。

徐家汇天文台早期业务范围包含了气象、地磁、地震、天文等,然而,由于缺少必要的设备,天文学并非其主要工作,自1884年开始仅有观星授时一项,使用的是巴黎高梯尔中星仪。

1900年,建设中的佘山天文台

由于徐家汇天文台成立后二十余年还没有正式的天文研究工作,所以成立天文部门的建议提上议程。当时,巴黎专业厂商高梯尔定制的一座赤道式装置的望远镜也被引进中国,这座赤道仪采用当时流行的“天图式”,即在一钢制的长方管上,一端装置口径为40厘米、焦距长7米的消色差透镜两具,一供目视、一供照相之用,在另一端目视之处有测微盘。

1898年,望远镜和圆顶完工后,专家发现徐家汇一带土质松软,不能载负此3吨多重的仪器,还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而佘山矗立在平坦的江南冲积平原之上,高近百米,是天文观象的理想地点。就这样,佘山开建天文台的相关准备工作在1899年开始,天文台于1901年完工。

20世纪早期拍摄的佘山天文台

佘山天文台全名几经变更

佘山天文台完工后,蔡尚质被委派为佘山天文台首任台长,着手规划,开始观测工作。

蔡尚质(中文又名薛华立),字思达,1852年生于法国,1883年来上海,在徐家汇天文台工作,筹办并负责授时部门。他与别人合作完成中西星名对照星表,是第一部用现代形式写出的中国星表。1901年至1925年,他主持佘山天文台工作20余年,不仅主持安装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望远镜,还开展对太阳黑子、日珥、光斑等课题的观测和照片拍摄,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在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时,开展跟踪定位观测,并拍下彗核爆发的珍贵照片。

1947年,佘山天文台地磁部工作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央气象局接管了徐家汇天文台和佘山天文台。气象部门归属气象局管理,地震地磁部门隶属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而授时和天文部门则划归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管辖。此时佘山天文台的全称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佘山观象台”。1951年,李珩担任该台首任负责人、台长,他也是中国现代天文事业奠基人之一。1962年,徐家汇天文台和佘山天文台改组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他又出任台长。

1962年后,佘山天文台增加了人造卫星的观测。从20世纪70年代起,又增加了人造卫星的金普勒测速、激光测距、精密定轨、轨道预报和资料处理,是国内卫星测地、激光联测的负责单位,也是国内用新技术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计划的唯一单位。李珩之后继任上海天文台台长的是一代天文女杰叶叔华院士。

1983年,由上海天文台牵头研制高精度卫星激光测距仪,这是中国首架高精度卫星激光测距仪,是人造卫星精密定位观测的主要仪器,测距精度达到厘米级,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作白天测距的S1R观测器。1983年4月26日,《解放日报》在头版报道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天文观测实验室在佘山动工的新闻。

1983年4月26日,《解放日报》头版报道现代化天文观测实验室在佘山破土动工

此后,佘山天文台的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25米抛物面天线射电望远镜等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当年十大成果之一,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进入21世纪,佘山天文台的观测脚步没有停歇。2012年10月28日,亚洲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在佘山脚下建成启用。这台高70米、重约2700吨、口径65米的庞然大物参与了嫦娥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及其他深空探测任务,佘山天文台由此如虎添翼,开启新征途。

2004年,有关部门对原佘山天文台主楼进行大修,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上海天文博物馆。博物馆以丰富的历史内涵加上现代展示手段,使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资格天文台再度焕发了青春,成了极受欢迎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2年10月28日,亚洲第一的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在佘山脚下建成启用。新华社 发

来源:上观新闻(作者:沈思睿 张海峰)

关键词: 佘山天文台 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 射电望远镜

下一篇: 环球观察:Luster
上一篇: 最后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