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北走:西安经开区的使命与荣耀
来源: 央广网
2023-03-02 09:08:22

有人说,城市在不断变大,我们也在逐渐长大。的确,一部城市格局变迁的发展史,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迁徙史。


(资料图)

西安也是如此,从最早的钟楼、小寨、东西南北四大街,再到如今的高铁新城、渭北新城……很多老西安人都说,西安真的越来越大了。的确,西安城在逐渐“吃胖”的同时,人们的生活半径也在同步扩展。

当然,西安的扩大不仅仅是面积的简单增长,更是城市各项功能载体的复合增加,同时还要承担中心城市功能,带动关中城市群发展,这就对西安的新兴区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轮变化 西安都市新中心

提起人们的幸福感,评价维度有很多,其中有一项,就是人群的生活半径。一般而言,生活半径越大,意味着城市提供的各种功能选择越多,生活也就越丰富、越幸福。

西安经开区城市风貌(央广网发 西安经开区供图)

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承载十三朝文明的西安,自然经历了城市骨架不断拉大的过程:

从新中国成立,一大批军工、科教、轻纺等产业扎根西安,西安市政府也着手制定了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彼时的西安整体面积只有100平方公里。到改革开放后,西安市陆续编制完成第二、三、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不断拉大城市框架,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切实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再到如今在“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的发展战略下的西安都市圈,74年弹指一挥间,西安建成区面积也从95平方公里增加到2022年的868.2平方公里。

上述的演变轨迹,不仅仅是客观发展规律,更是西安城市能级攀升的印证:作为我国第四个“双中心”城市,西安城市人口持续流入、经济总量跨入万亿俱乐部,新的人口与新的产业都需要崭新的发展空间,西安也就自然而然地持续扩张。

而在诸多发展战略中,“北跨”作为首位,被视为关键一招。正如诸多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所言,这一举措将拉大城市骨架,强化渭河两岸功能协同,助推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多组团转变,更有利于把渭北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优势和经济势能。

众所周知,渭北的独特优势就是制造业,而2022年西安GDP能够保持“逆势上扬”,很大原因就是来自制造业的拉动,也就是说,北跨不仅仅是跨过了渭河,更是找准了西安经济发展极的核心。

城北跃升 激荡30年

如果把时针拨回30年前,那时候的北郊,除了众多的城中村,低矮的棚屋之外,就是一片又一片的荒地,处处荒凉。

1993年,在一片荒凉之中,凭借着手头的10万块启动资金,西安经开区正式成立并扎根于此。北郊的发展就此拉开了大幕,而西安的“北跨”进程也在此时埋下了种子。

1993年,西安经开区成立(央广网发 西安经开区供图)

随后的2006年,一纸批文确定了西安市政府的北迁,西安经开区也终于迎来了政治、经济、商业、人文中心倾向性的巨大契机。

经过多年发展,西安经开区也不断发展成西安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再到了2018年大西安空间战略规划提出之后,“北跨”战略经过不断调整,与西安都市圈规划相融合,但不变的是“北跨”渭河的决心。

尤其是今年以来,作为“十四五”的关键之年,坚持“北跨”的空间发展战略,依旧是西安未来的发展重点。

西安“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强调,加快实施跨渭河发展,加大渭河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升渭河城市核心段两岸生态景观和建设品质,完善两岸交通路网,补齐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短板,重点发展航空、汽车、轨道交通等产业,建设渭北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众所周知,先进制造业是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秘钥”。西安经开区作为西安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和“北大门”,同时也是“北跨”战略的先行者、拓荒者,承担着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示范区和西安“北跨”发展核心区,率先实现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重任。

这一基本背景下,相比于从内开始发展生产、培育产业、优化结构,从外部突破,利用现有优势进行区域协作发展显然更加高明,而经开区作为“万亿级工业大走廊”的龙头,承载着西安工业集群发展的使命,地理上又天然与中心城区接壤,与主城实现区域互补,这一切都奠定了经开区在“北跨”进程中的“桥头堡”地位。

西安经开区城市风貌(央广网发 西安经开区供图)

这些年,经开区迅速发展的经济便是最好例证。2022年,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1125.01亿元,增长6.5%,规上工业增加值423.60亿元左右,工业总量占全市近三分之一,是全市工业经济名副其实的主战场和顶梁柱。

此外,随着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城市品质持续提升,经开区的带动作用也愈发凸显,陕西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关中先进制造业大走廊”,构建“以高陵、临潼、三原为主体的渭北先进制造业组团”。

具体来看,西安经开区与高陵区合作的泾渭新城、与临潼合作共建的渭北新城已经成为带动城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2021年,仅泾渭新城片区的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就占到了整个渭北区域的45%左右,是引领渭北产业发展的核心聚集区。

用横向的产业协同打通行政边界,用纵向的产业链条拉通片区开发,这清晰的“一竖一横”,充分依托经开区先进制造业优势,树立起了北跨渭河产城融合发展的支点,让渭河以北的各区域能够错位互补、实现共赢。

这是一幅具有现代意义的场景:当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逐渐健全,随之而来的,便是资源要素的高速流动,城市间的高度配合和融合发展,嗅觉敏锐的企业家们纷至沓来加码投资,形成良性循环,以都市圈为引领的城市群、城市群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系统形成,西安北跨渭河,使之成为城中河的最初梦想,也将逐步成为现实。

四新战略助力 新高地跃然纸上

如果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就会发现经开区不光有“埋头苦干”的重大项目,更有“高瞻远瞩”的战略设计。

去年3月,西安经开区正式对外发布“四新战略”发展行动方案——全面开启“开放新门户、科创新引擎、产业新高地、都市新中心”建设新征程;今年2月24日,经开区召开“‘北跨’发展经开先行——西安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暨推进‘北跨’发展动员大会”,对全面开启“北跨”征程作出了进一步部署。

这是经开区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直观体现,更是经开区始终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兴区”,不断在抓项目、稳经济、促发展方面持续发力的理论支撑。

西安经开区城市风貌(央广网发 西安经开区供图)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与世界的互通有无,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国内外制造业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平台,推动各类资源要素的快速流动和汇聚,不仅是打开经开区的“全球视野”,更是西安市实现提升对外开放程度的“关键之钥”。

对工业来说,科技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纵观世界著名工业城市,能够延续至今的,无不例外都进行了科技创新的赋能,在全省发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背景下,经开区聚焦重点产业链,一体推进产业创新、企业创新、技术创新,全面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步伐,不断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迅速攀升,为高质量发展集聚更强动能。

对于如今的经开区而言,主导产业正处于数量化向质量化挺进的重要阶段,现有产业已经颇具规模:拥有全市近三分之一的工业总量,累计入区企业8万多家,是西部地区世界500强和央企投资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但是,不是所有企业一出生就是大企业,梯队式培育也很重要,“主力”之中也对中小工业企业明确了政策扶持,抓大不放小,经开区的主导产业发展就极具后劲。

构建开放新门户,打造科创新引擎,建设产业新高地,都市新中心也就随之自然形成,从这个维度讲,西安的“北跨”,也就是经开区的“北跨”。

西安经开区城市风貌(央广网发 西安经开区供图)

产业发展讲究集聚效应,而经开区随着科技赋能逐渐深入、龙头企业加快集聚、新业态不断涌现,让经开区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同时,也让大西安的工业基础得到充分夯实。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集大量产业集聚、人才宜居宜业的全周期都市新城就此形成。从这点来说,都市新中心的脉络就更为清晰,因为它给予的不仅是冷冰冰的“上班的地方”,更是来自城市的“氛围感”,这对于看重“气场合适”的青年人才来说,无疑是创新创业的“全优选择”。

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经开区所展现出来的发展势头,还将继续呈现,在西安“北跨”战略的带动下,在“四新战略”的引导下,这里的超越之路才刚刚启程。(西安经开区供稿)

关键词: 先进制造业 城市风貌

下一篇: 2010年湖州市水利工作总结
上一篇: 最后一页

相关阅读